夏秋季练习洗髓功需要注意的小事项
更新:2020-08-31|阅读:907
少林释行舍洗髓功官网报道:进入夏秋季,气温比较高。近期在跟踪师兄们练功情况的过程中,有部分师兄练功频率越来越低。寻其原因,答曰:太热了,一动一身汗。还有一部分师兄问“练功能不能开空调?”或者“我把空调温度调高点,不对着自己吹行不行?”,今天就和诸位师兄讲讲练功为什么不能开空调。
夏秋季练习洗髓功需要注意的小事项
我们练功也是排毒的过程,如果外面温度过低,就会把体内湿寒毒素封闭在体内排不出来。中医也一直强调冬病夏治,只有在夏天的时候,阳气才充足,才能有那么好的排寒祛湿的效果。我们练功也是如此,夏季“一阳生”,此时练功也是提升阳气的最佳时机。
夏秋季练习洗髓功需要注意的小事项
为什么练功时不能开空调?
“练功注意事项”中明确表示,再练功后身上的汗未干之前,是不能马上吹冷风或者大量喝冷水的。因为这时人体毛孔处于完全张开的状态,在人体的“内”“外”之间,原有的各种起保护作用的“屏障”为了优先保证散热而纷纷“撤防”。所以这时若一经冷风猛吹,冷气就会直透体内,导致人体的各组织及器官发生急剧的“冷缩”现象,导致各种不适。
毛孔本来还有很强的过滤作用,大出汗的时候,过滤保护作用就几乎消失了。同样的道理,夏天我们练功大汗淋漓的时候,身体毛孔会张开。这时候吹着空调,身体层面感觉很凉爽,但空调的湿气寒气就会长驱直入越过毛孔、皮肤、肌肉,直达深层经络和关节,极易造成感冒、肌肉或关节酸疼,肩周炎等各种冷气病。严重的在夏天就会发作;不严重的,寒湿气潜藏在体内,在当年冬天发作,表现为肩颈僵硬、腰酸背痛、关节炎风湿等。
所以夏天练功最好不要开空调,如果实在酷暑难当,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来缓解暑热,同时,保证练功练习的效果!
练习洗髓功需要注意的小事项!
喝水可以有效的调节身体的体温和代谢平衡,夏天练习练功前,如果身体出汗太多或者太热的时候,可以适当的补充水分,但此时,喝水需小口小口的喝,切记大口猛喝。
小提示:我们练洗髓功有两个最佳时间段:卯时(5:00—7:00)和酉时(17:00—19:00)。我们在“立夏过后如何养生,怎样练功?”一文中说过夏季养生要坚持“夜卧早起”,夏季合理睡眠时段应该(22:00~23:00)——(5:30~6:30)。赶在卯时练功,温度适宜、空气清新,又符合养生大道,何乐而不为呢?!
我们的口号是:弘扬行舍养生文化,提升人类生命质量!
夏秋季练习洗髓功需要注意的小事项
上图是一个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鸡蛋,在常温下十分钟的状态,表面就会凝结出一层小水珠。从物理学的角度讲,这是典型的“冷凝”现象。但是从中医学角度讲,这是鸡蛋内累积的寒气慢慢从里面冒出来而凝结成水珠,是排寒湿的过程。而冬天,鸡蛋从冰箱出来,估计两个小时都不会有寒气排出来!
我们练功也是排毒的过程,如果外面温度过低,就会把体内湿寒毒素封闭在体内排不出来。中医也一直强调冬病夏治,只有在夏天的时候,阳气才充足,才能有那么好的排寒祛湿的效果。我们练功也是如此,夏季“一阳生”,此时练功也是提升阳气的最佳时机。
夏秋季练习洗髓功需要注意的小事项
为什么练功时不能开空调?
“练功注意事项”中明确表示,再练功后身上的汗未干之前,是不能马上吹冷风或者大量喝冷水的。因为这时人体毛孔处于完全张开的状态,在人体的“内”“外”之间,原有的各种起保护作用的“屏障”为了优先保证散热而纷纷“撤防”。所以这时若一经冷风猛吹,冷气就会直透体内,导致人体的各组织及器官发生急剧的“冷缩”现象,导致各种不适。
毛孔本来还有很强的过滤作用,大出汗的时候,过滤保护作用就几乎消失了。同样的道理,夏天我们练功大汗淋漓的时候,身体毛孔会张开。这时候吹着空调,身体层面感觉很凉爽,但空调的湿气寒气就会长驱直入越过毛孔、皮肤、肌肉,直达深层经络和关节,极易造成感冒、肌肉或关节酸疼,肩周炎等各种冷气病。严重的在夏天就会发作;不严重的,寒湿气潜藏在体内,在当年冬天发作,表现为肩颈僵硬、腰酸背痛、关节炎风湿等。
所以夏天练功最好不要开空调,如果实在酷暑难当,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来缓解暑热,同时,保证练功练习的效果!
练习洗髓功需要注意的小事项!
喝水可以有效的调节身体的体温和代谢平衡,夏天练习练功前,如果身体出汗太多或者太热的时候,可以适当的补充水分,但此时,喝水需小口小口的喝,切记大口猛喝。
小提示:我们练洗髓功有两个最佳时间段:卯时(5:00—7:00)和酉时(17:00—19:00)。我们在“立夏过后如何养生,怎样练功?”一文中说过夏季养生要坚持“夜卧早起”,夏季合理睡眠时段应该(22:00~23:00)——(5:30~6:30)。赶在卯时练功,温度适宜、空气清新,又符合养生大道,何乐而不为呢?!
我们的口号是:弘扬行舍养生文化,提升人类生命质量!
- 上一篇:你所不知道的9个能量疗法系统
- 下一篇:帝王洗髓功密训 | 欢迎国内外机构合作
版权声明
本文由少林办嵩山禅武医传承中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